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要闻 > 正文

李克强出席第21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

2018年11月15日 08:47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新加坡11月14日电(记者张正富 谢美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当地时间11月14日上午在新加坡会展中心出席第21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暨庆祝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东盟十国领导人与会。李克强与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共同主持会议。

  当地时间11月14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新加坡会展中心出席第21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暨庆祝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这是与会领导人集体合影。 新华社记者 张领 摄 

  李克强表示,过去15年,国际和地区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亚洲国家保持了总体和平稳定的良好局面,呈现出快速发展的上升势头。15年来,中国-东盟关系也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战略内涵不断丰富,开创了互利共赢的新格局,促进了地区发展繁荣。我们建成并升级了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贸易投资水平不断得到提升。我们树立了妥处分歧的典范,全面有效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DOC),保持了南海局势的稳定。“南海行为准则”(COC)磋商取得重要进展,各方共同形成了单一磋商文本草案,并一致同意在2019年内完成第一轮审读。中方愿同东盟国家共同努力,在协商一致基础上,争取未来3年完成“准则”磋商。希望域外国家尊重域内国家的意愿。相信域内国家有智慧,共同维护南海的和平稳定。

  李克强强调,中国同东盟始终坚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始终坚持开放合作、共同发展,始终坚持相互包容、互学互鉴。中方坚定支持东盟共同体建设,坚定支持东盟在区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当前形势下,中国和东盟应深化全面合作,携手打造更高水平的战略伙伴关系,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第一,加强战略规划。在《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指导下,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愿景2025》深入对接,加强政治安全、经贸、人文交流三大支柱建设,推动中国-东盟关系进一步提质升级。

  第二,深化经贸合作。期待与相关国家一道尽早实质性结束“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拓展合作领域,打破贸易壁垒,不断推动贸易投资取得更大发展。

  第三,培育创新亮点。今年是中国-东盟创新年,双方将探讨建立科技创新合作新机制,深化落实中国-东盟科技伙伴计划,研究商签中国-东盟智慧城市合作文件,支持构建东盟旅游数字平台。

  第四,夯实人文支柱。中方将设立中国-东盟菁英奖学金,开展“未来之桥”中国-东盟青年领导人千人研修计划,未来5年邀请1000名东盟优秀青年来华培训。

  第五,拓展安全合作。中方愿与东盟使海上联合演习机制化,尽快开通防务部门直通热线,开展防务智库、中青年军官友好交流,深化防灾减灾、人道救援、反恐等领域的合作。

  与会东盟国家领导人表示,今年是东盟-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本次会议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东盟同中国拥有强有力的互利合作关系,高层往来频繁,经济联系强劲,人员交流密切,量和质都得到升级。中国连续9年成为东盟最大贸易伙伴,双方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不断得到提升,致力于尽快谈判达成高水平、高质量的RCEP。双方政治互信不断增强,举行了首次海上联合演习,宣布了单一COC磋商文本,希望尽快完成COC谈判,妥善管控分歧,扩大海上务实合作,促进南海地区和平稳定。双方在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方面拥有共同利益,东盟愿将自身发展战略同中方“一带一路”倡议相对接,不断拓展新的合作领域,加强互联互通、创新、智慧城市、电子商务、数字经济等领域合作,促进东亚共同体建设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会议通过《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发表科技创新合作联合声明,宣布2019年为媒体交流年。

  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肖捷出席会议。

(责任编辑:单晓冰)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李克强今启程访问新加坡    2018年11月12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